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書法鑑賞研究
SEMINAR IN THE CONNOISSEURSHIP OF CHINESE CALLIGRAPHY 
開課學期
95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藝術史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傅 申 
課號
ARHY7028 
課程識別碼
141 M082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6,7,8(13:20~16:20) 
上課地點
故宮 
備註
實際上課時間為早上10:00至下午5:00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傅申
中國書法鑑賞研究(碩博士班)
課號:141 M0820
藝術史研究所
2005年3月修訂


授課大綱

本課程以藝術史所研一同學為授課對象,於每週一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在故宮博物院上課。本課程為選修,學程一學期,3學分。

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應建立於歷代可信的書法作品之基礎上,但由於歷代臨倣風氣以及牟利等多重因素,造成各公私收藏中偽品充斥,導致書法史研究的嚴重瓶頸。本課程即為訓練並引導學生走上書法鑑賞的入門之路,期望訓練出具有書法史基礎的鑑賞家,或具有鑑賞基礎的書法史家。

內容將包括探討書法品鑑的原則和理論,以及如何將之活用;討論書法風格的演變及個人書風的特色;增加歷代公私鑑藏史的認識,和公私印鑑的辨讀與判別能力;熟習歷代著錄與運用等等。

印刷圖版雖帶給現代研究者前所未有之便利,但是最有效的鑑賞訓練則是從歷代法書的原跡入手,包括對材質、筆墨技法、印章等的直接考察。因此本課程將儘量利用全世界最好的書畫收藏--故宮博物院作為最佳的教學場所,活用各項展覽,也鼓勵學生參觀其他機構同質性展出以磨鍊所學並期學以致用。

本課程與「古畫鑑賞研究」課程相輔相成;又以故宮路途遙遠,實際上課時間自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,選課者務須留意,以免與其他課程衝堂。




參考書目

中文參考書目:
A.
1) 余紹宋,《書畫書錄解題》。
2) 張珩,〈怎樣鑑定書畫〉,《文物》,1964-3。
3) 張珩、謝稚柳、羅福頤,《中國書畫鑑定研究》(九龍南通,1974)。
4) 徐邦達,《古書畫鑑賞概論》(台北︰學海出版社,1982)。
5) 徐邦達,《古書畫偽訛考辨》(江蘇古籍出版社,1984)。
6) 謝稚柳,《鑑餘雜稿》。
7) 傅申,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, (Princeton:1973).
8) 傅申,〈知偽以鑑真〉,《故宮季刊》,9卷3期,1975。
9) 傅申,《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》(台北:典藏出版社,2004)。
10) 《名家談鑑定》(北京︰紫禁城出版社,1995)。
11) 啟功,〈鑑定書畫二三例〉,《文物》,1981-6。
12) 楊新,〈書畫鑑定三感〉,《楊新美術論文集》(北京︰紫禁城出版社,1994)。
13) 楊新,〈商品經濟、世風與書畫作偽〉,《文物》,1989-10。
14) 李智超,〈古舊字畫鑑別法〉,《美術論集》,1,1982。
15) 《文物鑑賞叢錄---書畫,一、二》(北京︰文物出版社,1996)。
16) 晏霽,《中國書畫鑑定》(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5)。
17) 楊仁愷,《中國古今書畫真偽圖典》(遼寧畫報出版社)。

B.
1) 《古書畫過眼要錄》(長沙︰湖南美術出版社,1987)。
2) 徐邦達,《歷代書畫家傳記考辨》(上海︰人民美術出版社,1983)。
3) 楊仁愷,《國寶沈浮錄》(上海︰人民美術出版社,1991)。
4) 楊仁愷,《沐雨樓書畫論稿》(上海︰人民美術出版社,1988)。
5) 楊仁愷編,《中國書畫》(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0)。
6) 那志良,《金木印通釋》(台灣︰商務出版社,1970)。
7) 鄭銀淑,《項元汴之書畫收藏與藝術》(台北︰文史哲1984)。
8) 傅申,《元代皇室書畫收藏史略》(台北故宮,1980)。
9) 傅申,〈畫說作者問題的研究〉,《台北故宮國際書畫討論會》(1972),摘要本見《朵雲》,19期,1988。
10) 史樹青,《書畫鑑真》(北京燕山,1996)。
11) 傅熹年,《書畫鑑定集》。
12) 啟功,〈董其昌書畫代筆人考〉,《啟功叢稿》(北京中華,1981)。
13) 吳爾鹿,〈金農和他的代筆畫〉,《文物》,1988-12。
14) 王連起,〈趙孟頫書畫真偽的鑑考問題〉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,1996-2。
15) 傅申,〈王鐸及清初北方鑑藏家〉,《朵雲》,28期,1991-1。

C.
1) 黃簡主編,《歷代書法論文選》(上海書畫出版社,1979)。
2) 徐邦達,〈古法書鑑考選要〉,《書譜》,25-34。
3) 張伯英,《張氏法帖辨偽》。
4) 王壯弘,《碑帖鑑別常識》(上海書畫,1985)。
5) 傅申,《書史與書跡》(台北︰歷史博物館,1996)。
6) 傅申,《書史與書跡(二)》(台北︰歷史博物館,2004)。
7) 中田勇次郎,〈談古法書的真跡本〉,《書道全集15》(台北︰大陸出版社,1989)。
8) 中田勇次郎,《書法鑑賞的歷史—米芾.研究篇》(東京︰二玄社)。
9) 傅申,〈書法的副本與偽跡〉,《書法研究》,18,1984.4。
10) 傅申,〈時代風格與書家風格的關係〉,《書法研究》,1992.1。
11) Fu, Shen, Traces of the Brush, (Yale,1977.)
12) 傅申,《海外法書名跡研究》(北京︰紫禁城出版社,1987)。
13) 傅申、中田勇次郎,《歐美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》六冊。
14) 外山軍治,〈明清的鑑賞家〉,《書道全集13、14》(台北︰大陸出版社,1989)。
15) 曹寶麟,《抱甕集》(台北︰蕙風堂,1991)。
16) 《中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》(台北︰文建會,1987)。
17) 《中田勇次郎著作集》。
18) 《中國書法全集》(北京︰榮寶齋,1991)。
19) 《書道全集》。
20) 《中國美術全集---法書篇》(上海書畫出版社,1993)。
21) 李郁周,《書家書跡論文集》(台北︰蕙風堂,1987)。
22) 李郁周,《書理書跡研究》(台北︰蕙風堂,1997)。
23) 熊秉明,《中國書法理論體系》(台北︰雄獅美術,1999)。

D.
1) 徐邦達,〈王羲之蘭亭序摹臨本前後七種合考〉,《書譜》,44-49。
2) 郭沫若等,《蘭亭論辯》(北京︰文物出版社,1973)。
3) 唐蘭,〈神龍蘭亭辨偽〉,《書法》,28-30,1983.1-3。
4) 傅申,〈真偽白居易與張即之〉,《故宮文物月刊》,3卷2期,1985。
5) 傅申,〈顏書影響及分期〉,《書史與書跡》。
6) 徐邦達,〈傳懷素自序辨偽〉,《書譜》,75,1987.4。
7) 朱關田,《唐代書法考評》(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,1992)。
8) 張光賓,《元代書畫史研究論集》。
9) 張光賓,〈趙孟頫急就章冊為俞和臨本〉,《故宮季刊》,12卷3期,1979。
10) 張光賓,〈俞和書樂毅論與趙孟頫書漢汲黯傳〉,《歷史博物館館刊》,1986.1。
11) 王連起,〈趙孟頫書畫真偽的鑑考問題〉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,1996.2。
12) 傅申,〈鄧文原與莫是龍〉,《中田勇次郎頌壽紀念論集》(東京1985)。
13) 傅申,〈祝允明問題〉,《海外書跡研究》(北京紫禁城,1987)。
14) 劉九庵,〈王寵書法作品辨偽〉,《故宮博物院院刊》,1990.4。
15) 啟功,〈從戲鴻堂帖看董其昌對法書的鑑定〉,《故宮文物月刊》,125期, 1993.8。
16) 《書品》,東京。
17) 《文物》,北京。
18) 《書譜》,香港。
19) 《中國書法》,北京。
20) 《書法研究》,第一期--- ,(上海︰書畫出版社)。
21) 《書法叢刊》,上海。

基礎圖籍︰
1) 《中國歷代書法墨跡大觀》,謝稚柳主編(上海書店,1993)。
2) 《中國書法全集》,劉正誠主編(榮寶齋,1993)。
3) 《書道全集》(東京︰平凡社,1958;台北︰大陸書店,1985)。
4) 《書道藝術》(東京︰中央公論社,1961)。
5) 《故宮歷代法書全集三十冊》(台北故宮)。
6) 《書跡名品叢刊120冊》(東京︰二玄社)。
7) 《故宮法書》(台北故宮)。
8) 《歐美收藏中國法書名跡集》(東京︰中央公論社,1981-83)。
9) 《中國書跡大觀》(北京故宮、上海博物館、遼寧博物館)。
10) 《故宮博物院藏歷代法書選集》(北京文物出版社,1982)。
11) 《上海博物館藏歷代法書選集》(北京文物出版社,1982)。
12) 《遼寧博物館藏歷代法書選集》(北京文物出版社,1982)。
13) 《禪林墨跡》(東京1954)。
14) 《西安碑林書道藝術》(東京︰講談社,1979)。
15) 《王羲之書跡大系》。
16) 《顏真卿書跡集成》。
17) 《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》(書法部份),1984。



西文參考書目:
1) Fu, Shen & Marilyn W. Fu, 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, (Princeton, 1973).
2) Fu Shen, Huang T’ing-chien’s Calligraphy and His “Scroll for Chang Ta-t’ung”, (Ph. D. dissertation, Princeton, 1976).
3) Fu Shen, Traces of the Brush, (Yale, 1977).
4) Lothar Ledderose, Mi Fu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, (Princeton, 1979).
5) Wen Fong, Beyond Representation: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, (N.Y., Met
1992).

 

課程目標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